时代在进步,农业研究日新月异,马海艳始终没有停止过求索的脚步。
“我们在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密度,不要太密,不然会影响后期植株间的通风、见光。”时值隆冬,在山东滕州马铃薯种植户的拱棚内,机械轰鸣、人车交织,一派繁忙景象。身为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技术推广科科长的马海艳,正忙碌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户答疑解惑,指导种植技术。
20多年前,莱阳农学院毕业的马海艳,回到滕州,扎根农村。这些年来,她与农户为友,与土地做伴,潜心研究蔬菜栽培和病虫害防控工作,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进一步擦亮了滕州优质粮食蔬菜的名片。
2012年,在农业部粮食高产攻关活动中,由马海艳指导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平均每亩产量高达5957公斤,创下了全国单产最高纪录。
这些年,马海艳始终在农业技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致力于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做一个新农人。
△马海艳忙碌在田间地头。图/于海军
“滕州市是远近闻名的马铃薯之乡,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种出的菜用马铃薯口感极佳。”马海艳说,由于滕州马铃薯种植面积广,她在工作中接触最多就是马铃薯。
在工作中,通过在田间走访调研,马海艳逐渐发现,很多农户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习惯用大水灌溉,施肥用量也偏高。这不仅会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也会损害薯苗的生长,从而影响马铃薯收获时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马海艳还发现,农户们一直沿用大水大肥的栽培习惯,由此造成的土壤富营养化、酸化、盐渍化、病害逐年加重。
如何做到减水、减肥而不减产?如何帮助农户种出更加绿色优质的马铃薯?只有将种植成本降下来,将马铃薯的品质提上去,才能使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基于滕州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栽培习惯,当时全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她白天问专家、访农民,晚上查找资料、论证方案。马海艳说,研究过程中涉及土壤、施肥、化学、病理、药理等大量知识,她前前后后咨询了几十位国家、省市专家,走访了百余位农户。
马铃薯从育苗到收获的100天左右的时间里,每个生长期需要的肥料成分是有区别的。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掌握了不同生长期马铃薯需要的钙磷钾等肥料最佳配比,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肥料的使用,还能做到满足马铃薯各个成长阶段的营养供应。这样,理想状态下,种出的马铃薯收获一定是非常好的。
那么,理论究竟可不可行呢?马海艳开始寻找合适的试验田,对相关理论进行严谨验证。
马海艳的丈夫坦言,那段时间,她整个人的状态非常疲惫,每天回家都是灰头土脸的,衣服上也有不少泥渍,更是顾不上干家务活。
看到妻子这么辛苦,马海艳的丈夫劝说她不要这么拼,要多注意休息。
“既然选择了农业种植推广这份工作,我就想尽全力把它做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农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马海艳说,后来,丈夫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工作,主动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让她放心做好研究。
爬坡过坎
“全营养分餐式施肥就是在马铃薯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分阶段施用不同的肥料。”马海艳说,这个施肥方案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吃饭,比如以前一天只在早上吃一顿饭,而现在一天吃三顿或者五顿,每顿饭荤素搭配比例不同,更符合各个时间对营养的需求。
然而,当马海艳信心满满地找到马铃薯种植大户许西东推广这一方案时,却遭到了拒绝。
“马主任让我减半使用主肥,一亩地仅用200斤左右,还要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肥料,我担心这会造成马铃薯减产,所以起初我并不接受这个方案。”许西东说。
“之所以有勇气将肥料用量减少到200斤,这个方案是有理论依据的。”马海艳说,农户不接受,她也理解,毕竟种植管理一季马铃薯很辛苦,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如果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那必然会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但是,她心里清楚,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长远来看,减水减肥是必然趋势,该怎样说服农户接受自己的方案呢?
为此,她挽起衣袖,拿起农具,在田间地头跟农户一起种植、浇水、打药,全过程参与马铃薯的田间管理,耐心向农户解释方案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
最终,许西东答应拿出5亩地作为试验田,全程按照马海艳提供的技术方案操作,前提是她必须承担减产可能带来的损失。
听到农户同意参与试验,马海艳说:“能争取5亩的试验田,对我来说已经很开心,很知足了!”就这样,一场改变滕州几十万亩马铃薯种植模式的试验开始了。
为保证试验效果,从选种配肥、栽种开垄到覆膜浇水,每个环节,马海艳亲自到场。
经过几个月的试验探索,终于迎来了收获季。最后经过测算,马海艳的试验田每亩增产51公斤,节约成本400余元。
“我连续5年都在使用这个方案,每年100亩地,能增加4万多元收入。”种植户胡腾飞说。
马铃薯种植户刘恒涛表示,通过这种方案,他们2000亩马铃薯,全部达到了绿色食品要求,产品销往家家悦、盒马鲜生等各大商超。
做新农人
马海艳说,时代在进步,农业研究日新月异,自己始终没有停止过求索的脚步。她经历过在试验过程中,突遇寒潮、暴雨等极端天气,数月的研究成果化为乌有,也经历过农户对自己的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但是一步步走来,自己也有很多经验想要传授给其他人,希望一代代接续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新时代新农人。
今年,工作室成员增加到15人,其中有专家教授,有种植大户,有研究生,也有“80后”“90后”年轻人。随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无疑让她距成为新农人、培养新农人的愿望更近了一步。
目前,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该工作室围绕滕州市马铃薯产业提升,开展了马铃薯根系土壤修复、马铃薯土传病害综合防控等成套关键技术集成研发和应用示范,组织了技术攻关、创新科学研究等一系列活动。
在马海艳的带领下,工作室共推广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效生产技术等实用技术2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新品种普及应用率达95%以上。
工作室先后获得山东省枣庄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一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两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一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书籍4部,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1项。
谈及未来规划,马海艳坦言,工作室成员之间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新成员对农业研究的热爱,也传承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庄稼长得更好、产量更高,让国家的粮食安全更有保证,让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3年第26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马海艳:让马铃薯变成金疙瘩》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于海军 □ 刁文鑫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