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俊杰在香中环海滨公园举行演唱会,为此邀请了香港当下最火的偶像男团——Mirror,这个Mirror男团就是前几个月香港红磡演唱会荧幕落下把舞美演员砸成植物人的偶像团队,这种导致舞蹈演员丧失一辈子生活能力的巨大失误,说一句Mirror团队不称职,品德不足也不足为过。
林俊杰在彩排的时候,发现同意前来参加演唱会的Mirror团队只有一个人来彩排,而合同上是邀请的整个Mirror男团所有人,如此询问为什么只有一个人来?Mirror的解释是:因为你只邀请了一个人。
潜台词是:你的咖位只够要求Mirror男团的一个人,所有人你请不到,我们是顶流,你不是。这种合同细节的理解误差,在商业上是由文化水平不够的一方承担责任,也就是Mirror方。一个人不等于Mirror团队。方林俊杰再度询问能不能多点人来,人多热闹点,而前来的男团成员则认为没有受到尊重,直接和Mirror团队离开。随后在林俊杰的第三场演唱会现场发文,在社交平台对林俊杰炮轰。
一个音乐受众不过数十万的偶像团体,在自身违约的情况下,开始炮轰音乐受众多达三千万的顶级音乐人。这傲慢,无视合同契约精神,涉嫌蓄意抹黑,制造舆论,反蹭热点的Mirror男团,为什么这么狂?
答案是:HK垄断娱乐的资本公司。Mirror背后的商业逻辑是:通过傲慢来巩固HK歌迷内心地域性的保护意识,让HK歌迷形成一种对抗非本地音乐人的行动,不买票,让他们钱包只为自己HK歌手而掏。从商业上破坏了林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的宣传,而不在乎具体的手段。
这种舆论抹黑的打压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到今天2023年,HK的资本音乐公司从来没有停止过。当全部抄袭日韩的时候,他们打压原创,最早期的王杰、陈百强到Beyond都是如此。当歌手做大逐渐脱离资本控制不再甘愿打工时,他们抹黑,从张国荣开始到邓紫棋都是如此。
最核心本质冲突是因为:娱乐资本和优质音乐人的审美对立,对于社会音乐资源的抢夺。
Mirror VS 林俊杰=娱乐资本 VS 独立音乐人;
社会的音乐资源是有限的,内地的音乐资源整体盘更大,也稍微更松弛。而HK的音乐资源盘是很小很小的,而且被资本牢牢垄断,呈现了一种300平方公里的保护性领土意识。
Mirror代表的娱乐资本对于音乐定位,是一种商业赚钱的方式手段,他们不在乎音乐的质量。这些年被韩流侵袭,华语各种偶像团队层出不穷,但是偶像团队的音乐水准一直很稳定——依托答辩,充斥流水线的速成和廉价的男性白脸妆容。对于作曲、作词、唱功、声乐、乐器的音乐深度理解完全没有,反而是在各种P图,跳舞,作秀、舆论、公关上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林俊杰代表的独立音乐人当老板对于音乐的定位,是一种流行艺术在商业上的全产业投入,从个人创作的作曲、作词、声乐、编曲、制作上,辐射到自身公司的招标演唱会预算,门票销售一条龙。会全面的去完成音乐产业有关的一切配置,而林俊杰的核心当下是声乐为主,创作为辅。尤其是声乐上,林俊杰当下已经达到了华语男歌手的天花板,努力、上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保持活力。
这两种定位的不同,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对抗问题:Mirror这种要实力要作妖舆论,要天赋有美颜的弱者,在音乐竞争力上,被林俊杰吊打摩擦。而资本是不能看到这种情况,不能让Mirror的粉丝感受到林俊杰的音乐魅力,导致韭菜脱离镰刀的掌控。
对于Mirror背后的资本而言,林俊杰属于外来势力,需要打压。因为林俊杰的收益不能给他们分红,这就属于林俊杰动了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蛋糕,当林俊杰想要邀请他们的时候,他们只会感觉林俊杰在动摇他们的音乐基本盘——音乐资源的领土性,而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参与。
这种狭隘的理解和实力不足的弱者心理,主要是硬性实力的不足,导致畸形整活。
林俊杰的音乐受众数量 VS Mirror的音乐受众数量;
在音乐受众数量上,林俊杰和Mirror的差别,差着两个数量级。
先说Mirror的音乐受众,HK常住人口是760万,但是只有1100平方公里,70%是山区,也就是说Mirror的音乐受众生活在只有3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上。760万人中20%算基本流行音乐基本盘(HK压力大,音乐受众群体小于内地),那就是152万的音乐受众基数。适合偶像音乐的受众群体,普遍年龄在24岁之下,这部分人群的占比应该是20%左右,那就是30万人。
30万人中,会被其他的顶级音乐人稀释,比如欧美的顶级歌手(他们开放网络,这个是大头),和华语的部分顶级歌手,我们就算Mirror的顶流是达到50%的恐怖青年欢迎度,那么Mirror的音乐受众人数就算15万人左右。是的,这么狂,被称之为“HK顶流男团”的音乐受众只有15万人左右。
但是这15万人的购买力非常高,15万的偶像团队在偶像商业之中,的的确确算是不错的。放在大陆也是个“糖果超甜”的水平。这种傲慢放在HK上是有一定的依据,但是仅仅是HK,不要和内地比人数,比面积。
林俊杰的音乐受众基数盘,我们不算海外的8000万华人,就算内地,华语音乐内地的音乐受众人数在14亿的30%左右,也就是4.2亿人的音乐市场。听林俊杰的人,一般年龄在15岁-45岁之间,20岁-35岁的人基本没人不听林俊杰,即使他不听,环境也会让他被动倾听。这就是林俊杰、周杰伦、陶喆、王力宏四个人的特殊性,你不听也得听,只有他们的音乐可以满足成人不断进步的审美需求。
4.2亿的音乐受众,就算40%的流行音乐市场,那就是1.68亿人口,这就是15岁-45岁的主力音乐受众市场,其中我们按照20%的份额算林俊杰,毕竟周杰伦、陶喆、王力宏三个人占个80%算是比较正常,我们就不算那些重复喜欢周杰伦林俊杰等人,1.68亿的20%,那就是3360万。
是的,不管怎么算,林俊杰的音乐受众下限是3360万,不算全世界的华人,也不算重复喜欢多个歌手的受众。如此我们得出两者的受众对比:
林俊杰音乐受众:内地3360万;
Mirror音乐受众:HK-15万人;
两者相差224倍,这就是为什么林俊杰可以举行世界巡回演唱会,而Mirror只能在HK举行的原因,因为受众的基本盘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而Mirror在自己家的地盘举行演唱会还导致了事故,那个舞蹈演员一生就这样废了。能不能靠谱点?
这种巨大的受众差,反应的是一个非常离谱的现实:偶像资本可以对15万人营造出高达数百万受众的消费能力。他们会卖出各种周边,流水线的高价唱片,用最简易的商品完成最高的收入。
而坐拥数千万粉丝的林俊杰,他想要完成变现,必须通过世界巡回演唱会这种大型、费力、长线时间投入的方式完成收入。即使是林俊杰,他想要变现也非常困难。因为林俊杰不像周杰伦那样开始拉下脸面接各种游戏推广的广告和自身的商业销售。林俊杰还是算比较纯粹的音乐产业人。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优质的音乐人反而难以变现,即使是周杰伦也需要背着入场卖回忆的方式赚钱?这就是最终的现实:资本垄断。
音乐资源大部分已完成垄断;
从湖南卫视的天娱传媒,到最新的时代少年团的北京资本,到Mirror这种HK资本,到韩国的SM财阀,实际上娱乐传媒的产业早已经完成分割市场的自家垄断产业。滚石唱片代表的传统唱片的消亡后,传媒就成为了最大的音乐势力。
为什么华语音乐近些年主流越来越拉跨,反而是一些小众音乐人较为出彩,核心就在于所有主流歌手都开始知晓华语音乐运作的方式,不是纯粹的品质对抗,而是资本游戏,宣发环节会被资本拦截,压榨非资本音乐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