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能ml了是真的吗?今天不能ml了什么意思?这两天我在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个论调,说的是“王冰冰塌房了”。
这事儿火什么程度了呢?
就比如我,听见了些风吹草动,刚想瞧一眼说的啥事。
结果只在搜索栏键入了“王冰冰”,下面那些个“黑料”就自己跑出来了。
抱着严谨的心态,我特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了个清楚。
一开始是有人在贴吧发了贴,说是要曝光“王冰冰的黑料”。
上来就贴了一张王冰冰本人的四级成绩单,说她挂过四级,就等于是“学霸人设”崩塌了。
这是不是人设崩塌暂且不说,至少这种程度的爆料跟吃瓜看戏群众的预期不同。
人们被他夸张的标题吸引了进来,结果一看就这,就逐渐做鸟兽散了。
于是这个“爆料者”马不停蹄地放出了“重磅消息”,说:
“(王冰冰)很早就结过婚了,现在应该离了已经。”
这一下,围观群众高潮了。
在他们看来,心中的女神王冰冰,一定是要“冰清玉洁”的。
结果这爆料快进到了已婚且离异,这哪能受得了?
看到群众反应激烈,爆料者是相当得意的。
“后面还有更劲爆的,大伙要是不想看就算了。”
这模样像是那种在街上突然拦住你的人——手戳在外套里面掏来掏去,左顾右盼地问你“要手机不?”,相当神秘。
在殷切地呼唤声中,爆料者仿佛像是要拿出什么大宝贝似的,摆出了更多“证据”——一系列婚礼上照片。
连个马赛克也不打,就这样把人一家怼到镜头上,等待着网友们的唾沫星子。
爆料者好像什么也没说,但是好像又说了很多话,他在享受沸腾的舆论。
关键就在他发完照片之后,外面马上就人开贴辟谣,说照片里的不是王冰冰,纯属造谣。
但是没辙,在这种舆论狂潮下,哪怕是偷来的图,也变成了“石锤”。
“爆料的事怎么能说是造谣呢?”
“石锤!这是石锤!”
一如百年之前的三流报社,抓着点知名人物的宫闱秘闻,且不管是否正确,就马上用加大字体印在报纸上。
标题还弄个艺术字,大街小巷里高喊“号外!号外!”,好像这是天大的事。
于是怒不可遏的冰冰粉丝纷纷倒戈,捂着胸口痛心疾首,仿佛之前跟着弹幕刷着“老婆”的自己就是个瓜皮。
就在此时,又有一个人跑了出来,讳莫如深地说:
“你们好像并不知道王冰冰塌房真正的原因是啥。”
非常冷酷。
但其实他之前也发了好几个贴,都没什么人看。
大概是想以一种不屑一顾的姿态粉墨登场,可惜失了算。
这个帖子终于有人看了,所以正文的第一句话就用力过猛,没能藏住网线背后的沾沾自喜。
“19岁同居,当舔狗,博客日记里经典言论之《今天不能ml了》。”
然后网友们就开始考古,把那个疑似爆料所说的微博翻了出来,竞相传阅。
博客的内容本身,平平无奇。
就是一青春期少女,在幼稚地记录着自己的情感经历。
但是“恋爱”、“大学同居”这些字眼,放在王冰冰身上,好像就一下子变得很是扎眼。
然后他们就像以往无数次那样,羞辱、网暴、人肉,熟练的让人心疼,好像生下来就为了干这个。
铺天盖地的“D妇羞辱”之后,是老生常谈的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进而悲愤“好女孩都不存在了”。
终于得出一个“好了不起”的结论:ML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和两人以上就是和无数人有过。
且不说这些所谓爆料的真实性尚且存疑。
这些四级考试成绩、博客,还有后面跟着曝光的QQ号、身份证号、婚恋史等,就能算是黑料吗?
恐怕说这些是“隐私”更准确。
在这个角度上考虑,这次所谓的“王冰冰塌房”事件,不过就是一次大规模侵犯个人隐私的网络暴力而已。
有人说,王冰冰作为一个名人,她的生活应该受到群众的监督。
但王冰冰是央视的记者,又不是明星,本来就不是靠贩卖曝光度为生的。
2012年王冰冰毕业后就进入官方报社实习,2016年正式进入央视。
直到2020年后半年,才因为央视官方账号发布在网上的一个视频突然走红。
无论怎么看,她的走红,就是一个极小概率的偶然事件。
最多可以说她良好的业务能力,些微地放大了一些出圈的概率。
可自从她走红之后,有些人的视线就只聚焦在她的脸上了。
好像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风雨无阻的走穴采访,反而成了美颜的背景板。
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王冰冰成为了那个站到了风口上的人。
只是处于那个“网红脸”的逐渐远去的时间节点,恰好迎合了群众的审美,仅此而已。
而且王冰冰本人对走红这件事,也不见得就非常欢喜。
作为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的记者、主持人,一般来说都不会是一个独立观点的表达者。
绝大多数时候,他们要做的不是个性化表达,而是沉稳地完成工作安排,力求准确无误。
在这个语境下,个人走红所带来的额外收视率和曝光率,本身也是为官媒服务的。
需要承担的工作和责任,也变得越来越多;隐私和可支配时间和自由变得越来越少。
这种形式的交换,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
直到现在,王冰冰也依然没有经营个人账号,社交账号全靠代理运营,平时还是以央视记者的身份出镜。
无非是不想让工作干涉生活,或者干脆没有选择的权力。
还有人说,王冰冰最大的问题不是私生活怎么样,而是她的私生活和她的“清纯人设”不符。
为此我就又去仔细看了一圈王冰冰的采访视频,包括后来的vlog。
过去我还以为王冰冰身上那种青春活力的气息,是专门为她量身打造的,以在严肃的官媒环境中另辟蹊径。
但在看了许多她早期的采访视频后,愈发发现这就是她的真实性格,或者说她习惯的一种工作状态。
顶多是近些日子那些vlog里,显得好像更加美丽了。
无非就是妆容精致了些,怼脸的镜头多了些。
以媒体角度考虑,对一个工作能力优秀并意外走红的女记者进行外貌包装,以迎合大众审美,这是件喜闻乐见的事情。
而且我找来找去,也没看到她刻意标榜自己是“清纯人设”啊?
人一直就是这个状态,就没变过。
总不至于她红了,就谄媚,不敢显出性格,做一本正经地严肃模样吧?
那才叫做矫枉过正,不接地气。
结果人只不过坚持做自己,就被后来者以貌取人,贴上“清纯”、“甜美”的标签。
跟风的、玩梗的也就罢了,却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非要将对于“女神”的妄想,自顾自地投射到她身上。
然后抱团强迫一专业的官媒记者来迎合自己的幻想,指手画脚地要求别人的私生活“该是什么样”。
何其荒谬。
从这些人翻脸无情的言论中,能看出他们幻想中的“女神”是什么样。
大概就像网络文学中那些仙女,恋爱可定是不能谈,手都不能牵过,恨不得和异性说句话都是罪过。
最好也不用吃饭睡觉,脚踩祥云飘在天上,全天候绽放盛世美颜。
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女神也有七情六欲,凑近了一闻发现跟普通人还是一个味,就马上显出极其悲怆的模样。
气急败坏地把她们贬低为人尽可夫的D妇,言辞激烈。
仿佛这样就能拨乱反正,以正视听了。
看着是有些滑稽,但“二极管思维”并不罕见。
在很多人眼里,这个世界就该是“非黑即白”的。
好人就该冰魂雪魄,坏人就该无恶不作。
而且这个标准还对坏人更加宽容——一旦好人有了什么瑕疵,那就马上变成了恶贯满盈。
还要说你道德败坏,弄虚作假,人设崩塌,欺骗群众感情。
还不许你反驳。说一句就是洗地,说两句就是收钱了,说三句就成了境外势力。
再多一句嘴就发现已经被拉黑举报了。
王冰冰的事情爆发之后,就有不少官媒出来点评。
我觉得其中一些句子,很有意思。
比如:
“病态追星不可取。”
“塌房言论的内因是一种自我投射,是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和偶像划上了看不见的等号。”
粉丝们之所以要卖力地为偶像建房,不仅因为‘房’里有崇拜的偶像,还有小心翼翼呵护着的‘自我’。”
点评的用词很巧妙,把那些高呼王冰冰“塌房”的个体称作为“粉丝”。
就差直接说“谨防极端饭圈思维对主流媒体的渗入”了。
可笑的是,如果你去最早开始辱骂王冰冰的贴吧看一看,就会发现这些人是绝对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在“追星”的。
甚至于他们还很看不起“饭圈”。
但就这次他们表现出的“脱粉回踩”行为,跟饭圈一些极端粉丝又有什么区别?
更恶劣还是更下作?
而且从来就不是饭圈有什么问题,而是部分极端粉丝的“病态思维”有问题。
“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人向来难以接受自己认知之外的事情,更羞怯于承认自己认知上的偏差和错误。
哪怕是经过了社会的历练,生活的拷打也难有改变。
最多是学会了沉默和妥协——但这样已经很好。
因为人是多元的、立体的,不是机械的、扁平的。
无论是你我他还是她,都不可能是什么“完人”。
非得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也不管对方乐不乐意,就拿着放大镜审视别人的隐私。
听到点风吹草动,自己不满意,就用“人设崩塌”来发泄心中不满;
用“人肉搜索”放大别人生活中点滴,肆意解读评判。
比较合适的说法,大概是此前分析过的“巨婴”。
因为只有心里年龄还是个婴儿,才无法接受彼此的不同,包容彼此的差异。
一切思想和行为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也不允许其他的声音。
到这里可能还能用“中二病”遮羞。
但非要当真,既让别人当真自己也当真,就是存心使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