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网站随笔

丁真到底是谁捧起的?捧红丁真的政治目的

丁真的走红并非单一力量造就,而是地方政府、媒体、企业及网民共同推动的结果,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流量经济推动地方脱贫与文旅发展。

丁真到底是谁捧起的?捧红丁真的政治目的

丁真走红的推动力量

  1. 地方政府主导性运作
    • 签约旅游大使:丁真走红后,理塘文旅部门迅速签约其为旅游大使,将其个人IP与地方发展深度绑定。
    • 构建视觉叙事:通过《丁真的世界》等纪录片,构建“圣洁甘孜”的视觉叙事,将个人流量转化为地域关注度。
    • 政策配套:甘孜州推出“全境A级景区免门票”政策,并配套住宿半价优惠,吸引游客,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2. 官方媒体的议程设置
    • 主流媒体报道:央视、人民日报等央媒密集报道丁真,将其塑造为“脱贫攻坚青年榜样”。
    • 外交部推荐: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海外发文推荐丁真,使其上升为国家文化输出符号。
    • 社会价值赋权:通过“顶层流量加持”,突破常规网红生命周期,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结合。
  3. 商业资本的有限介入
    • 国企性质文旅公司:丁真选择国企性质的文旅公司,商业变现相对克制,代言选择侧重文化旅游、公益项目,维持“纯净少年”的公共形象。
    • 半体制化运作:这种模式平衡了流量价值与意识形态安全,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个人形象的损害。
  4. 网民的参与性互动
    • 流量经济推动:丁真走红后,网民自发参与其话题讨论,形成“丁真效应”,推动其影响力持续扩大。
    • 情感共鸣:丁真的纯真形象与高原生活背景,引发了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情感共鸣。

捧红丁真的政治目的

  1. 脱贫攻坚与文旅产业突破
    • 地方经济需求:理塘县2020年刚脱贫摘帽,急需文旅产业突破口,丁真恰好成为具象化的文化符号。
    • 流量经济转化:通过丁真的个人流量,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文旅产业的有机结合。
  2. 主流话语体系与青年亚文化的对话
    • 传播策略调整:主流媒体尝试以“去程式化”的青春叙事贴近年轻群体,丁真的“纯真”特质符合这一传播策略。
    • 文化符号建构:通过丁真现象,推动主流话语体系与青年亚文化的对话,增强文化认同感。
  3. 民族地区形象展示与文化传播
    • 打破刻板印象:丁真现象打破了“能歌善舞”的刻板印象,呈现了更具个体特质的藏族青年形象。
    • 文化主体性建构:推动更深层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4. 地方治理与网络舆情的快速响应
    • 基层治理创新:基层政府展现对网络舆情的快速响应能力,将偶发事件纳入治理框架。
    • 政治传播创新:证明主流话语体系与青年亚文化存在对话可能,但需警惕“符号化挪用”风险。

丁真现象的启示与反思

  1. 新媒介时代的政治传播创新
    • 基层治理的灵活性:丁真现象展现了基层治理的灵活创新,通过流量经济推动地方发展。
    • 主流话语的对话性:主流话语体系与青年亚文化的对话,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传播效果。
  2. 少数民族形象的现代转型
    • 个体特质的呈现:丁真现象打破了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呈现了更具个体特质的青年形象。
    • 文化展示的深度:文化展示需超越景观化层面,推动更深层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
  3. 流量经济的公共价值转化
    • 低投入高回报的传播样本:丁真模式为偏远地区提供了“低投入高回报”的传播样本。
    • 长效机制的建立:避免个人过度符号化,需建立文旅产业的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丁真现象是地方政府、媒体、企业及网民共同推动的结果,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流量经济推动地方脱贫与文旅发展,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一现象不仅为丁真个人带来了改变,更为理塘县乃至甘孜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wuyouxuan.com/113526.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