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网站随笔

学生调侃牛马一中被赶下台 官方回应

“亲爱的‘牛马一中’,愿你在历史的沧桑里更逾馨香……这里是奋进中的‘牛马一中’,在阳光下慢慢绽放他的光彩……”近日,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一中2024届毕业典礼上,一名毕业生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将校名说成“牛马一中”,结果被校长当众批评并收走优秀证书的视频引发关注。7月29日下午,樊城区委宣传部向纵览新闻回应,学校已将该学生的优秀毕业生证书归还给本人,同时责令学校及当事校长作出深刻检讨。

纵览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网上热传的视频中,这名同学发言说:“这是奋进中的‘牛马一中’,在阳光下慢慢绽放他的光彩。大家知道刚刚我为什么要念‘牛马一中’吗?我知道你们都非常恨这所学校,但是你们要明白,这是我们挥洒了三年汗水的地方。你们希望离开这里吗?”

此后,校长登台,当众斥责该学生没有资格说“牛首一中”是“牛马学校”,并当场将其赶下台,收走了这名学生的优秀毕业生证书。在网上,有消息称,这名被赶下台的学生还被没收了毕业证书。

7月29日下午,纵览新闻记者联系到襄阳市樊城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否认网传该学生毕业证被扣一事,并告诉纵览新闻记者,该学生的优秀毕业生证书也已经还给学生本人。同时,教育局已经责令学校及当事校长作出深刻检讨,学校和家长、学生均进行了沟通,已经取得了家长和学生的谅解。

据樊城区政府网站信息显示,襄阳市樊城区牛首一中创建于1981年9月,为非全寄宿制独立初中。原名襄阳县牛首镇第一初级中学。学校地处襄樊西20公里牛首镇街东,校园面积44000㎡。全校共设有27个教学班,教职工154人,一线教师全部本科以上学历,平均年龄43岁。

毕业生戏称母校“牛马一中”被校长赶下讲台,媒体:少年淘

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理解并对待未成年学生略显“叛逆出格”的举动与想法。

“这是奋进中的‘牛马一中’,在阳光下慢慢绽放它的光彩……”近日,湖北省襄阳市牛首一中,一名优秀毕业生的发言在网上引发热议,其将母校戏称为“牛马一中”,正是相关争议的焦点。事发当天,该校举办毕业典礼,当事学生发言完毕后,因为“牛马一中”这一表述,被校长怒斥“你没有资格说牛首一中是牛马学校”,随即被没收优秀毕业生证书并赶下讲台。7月29日下午,面对记者采访,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训斥学生下台的确为牛首一中校长,当地已关注到此事,具体情况、详细经过正在调查了解,有结果会发布。

包括当事学生的整段发言在内,这场风波的事发始末,都被网传视频记录了下来。看过视频后,许多网友都认为,这名学生并没有犯什么大错,牛首一中校长的做法有过度敏感、简单粗暴之嫌。不过,另有声音指出,初中生在毕业典礼上将母校称为“牛马学校”,既对学校缺乏尊重,也称不上礼貌得体,校长因此发火情有可原。

关于这名校长的做法是否妥当、当事学生的荣誉称号是否能保留等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既然已经启动调查,人们不妨静等结果出炉。不过,围绕舆论场上的不同观点,倒是可以讨论一二。在这起事件中,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理解并对待未成年学生略显“叛逆出格”的举动与想法。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影响着我们对“牛马一中”事件的看法,也与更多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

回到这名学生的发言,听者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将母校称为“牛马一中”。在演讲中,他说:“大家知道刚刚我为什么要念‘牛马一中’吗?我知道你们都非常恨这所学校,但是你们要明白,这是我们挥洒了三年汗水的地方。你们希望离开这里吗?”这段话的基调显然不是要否定母校,而是以欲扬先抑的手法,体现自己对母校的不舍之情。诚然,“牛马一中”不是什么好词,但在该语境中,这一表述更多是为了唤起同学们的惜别感情。与此同时,这也是当事学生对自己吃过的苦的一种调侃。对此,不论我们是否支持年轻人以这种方式进行个性化表达,都应认识到:这名学生的表述绝不是对学校的侮辱谩骂,至多只能说是调皮任性了一把。因此,在讨论如何看待类似现象时,应将其置于“叛逆出格”的框架之内,而不必上纲上线,将当事人打入“坏学生”的行列。

不论是教育学的基本常识,还是成年人的过往经历,都告诉我们:对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言,萌生出叛逆思维、偶尔有出格举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对此,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灵活应对。

一方面,教育者不能将未成年人的叛逆视为洪水猛兽,过度高压的教育方式,只会加剧未成年人与教育者的冲突,同时还可能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创伤。另一方面,教育者也不能对未成年人无限放任,如此才能确保其在成长道路上行得正、走得端。要保持好这种平衡,教育者首先要学会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僵化套用行为规范标准,其次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站在未成年人的视角上看问题,摸清未成年人“叛逆出格”言行背后的心理动因。

就“牛马一中”一事而言,我们不难看出,这名学生的初衷并不算坏,其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也是其在校品行的某种旁证。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教育者认为其表述方式有失妥当,也可以通过更加温和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引导。其实,在校园之中,许多学生“叛逆出格”的方式,远远要比这名学生的做法激烈得多,比如与老师在课上激烈争辩、在网上发长文吐槽学校等。但即便是对那些做法,也可以用更加理性而巧妙的方式予以化解,说不准还能使校方从学生的观点中得到启发。如果我们能从这起事件中得到这样的经验,相关讨论便没有白费。

(纵览新闻、中青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wuyouxuan.com/95768.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